耗资亿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值不值?99岁的杨振宁投出关键性一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钱要花在刀刃上;放弃与清华北大进行合作,把“鸿蒙实验室”设在西工大后悔了吗?任正非霸气回应:要让中国的鸡,留在中国下蛋!
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前沿科技的研究上,也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一些更为先进的科研设备。举个例子,在我国的粒子物理研究领域,就十分迫切能够建成一座大型粒子对撞机,用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粒子和发现新的粒子,这也是杨振宁等科学家心目中最大的梦想。
只不过,在建与不建的这个问题上,国内科学家还是产生了不同的分歧,其中杨振宁就是主张不建的科学家之一。大家都知道,虽然杨振宁也梦想着中国能够建成这一座大型粒子对撞机,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科技的实际发展需要,他最终还是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用行动告诉我们钱要花在刀刃上!
按照杨振宁的说法,建造一座大型粒子对撞机,不仅需要耗费亿巨资,同时还要花费将近28年的时间去建设,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是一种负担!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科学建设还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我们首要任务还是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把中国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科研中心,有了梧桐树,就不怕招不来金凤凰!
说到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任正非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鸿蒙系统的发展,更是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全国各大名校。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与清华北大进行合作,把“鸿蒙实验室”设在了西工大。
为此很多网友也很好奇,清华北大在国内的名气和实力都很大,把“鸿蒙实验室”设在西工大,不会后悔吗?关于这个问题,任正非则霸气回应:要让中国的鸡,留在中国下蛋!
这也就是说,虽然清华北大每年都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但是问题就在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人才都流失到国外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光凭一个美国硅谷,就已经招收了将近3万名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这或许也是杨振宁主张不建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另外一个原因吧,那就是人才流失严重和缺乏顶级科学家。
不过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中国坐拥14亿人口,每年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也超过了万,但是还是培养不出水平更高的科技人才呢?难道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吗?
说实话,人才培养确实是跟我们的教育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的!要知道,美国的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已经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科学启蒙教育了。而我们的孩子,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习英语上,为的只是能够考出一个好看的英语成绩。殊不知这样做,不仅错过了孩子最佳的科学启蒙时间,而且还有可能埋没了孩子的科学天赋!
好在国家教育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后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要把“科学课程”下放到全国所有的小学课堂,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科学的时间,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为了让更多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尽早地接触到科学启蒙教育,中央科教栏目还给家长们推荐了一套美国孩子都非常爱看的科学启蒙图书——《这就是物理》。
这套图书之所以能够获得美国孩子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通过“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变得更有兴趣去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套图书的启蒙学习,孩子们不用背诵任何一道公式,就能够学习到初中85%的物理考点,为日后进入初中课堂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打开这套图书,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举个例子,传统教育中的“彩虹形成的原理”,在这套图书上就变成了以漫画的形式,让孩子们形象地了解到,原来彩虹就是太阳光透过无数的小雨滴,再通过三棱镜原理所折射出来的。
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每一个知识考点的背后,都会增加一道应用分析题,教会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去应用好这些物理知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这套图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想要学习好一门功课,不能光靠盲目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如何灵活地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只有培养起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更加专注地去学习,才能充分地挖掘出潜在的科学天赋,成长为一名实用型的科技人才!
点击下方的「去看看」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