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敬群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韭菜篓》中说:
韭菜是蔬菜中最贱者之一,
一年四季到处有之,有一股强烈浓浊的味道,所以恶之者谓之臭,喜之者谓之香。
道家列入五荤一类,与葱蒜同科。
但是事实上喜欢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赏。
韭是先秦以来我国传统的蔬菜,《诗经》有“献羔祭韭”的诗句。
到了唐朝,宫廷以早春吃韭菜为时髦。
《唐制》规定:“立春,以白玉盘盛生菜,颁赐群臣。”
这个生菜,就是韭菜。
于是,凡有园圃之处,都种有韭菜。
《金瓶梅》西门府私房菜中有道“黄芽韭和的海蜇”。
济南种韭见记载于明代崇祯《历城县志》:“韭,春初秋晚,两擅其香。冬月窖生者,曰韭黄。”
这里说到春韭、秋韭及韭黄,至于产地,首数北园。
清代济南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称:
“历城北门外最绕佳境,三春烟雨,菜花弥望。”
北园自古便是济南的菜篮子,种有多种蔬菜,明代起即栽种韭菜。
清代本邑文士王贤仪《环辙杂录》曰:
“历下有四美蔬: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浦茭根,冬畦苔菜。腊韭以历下者为贵,园丁于九月间粪壤培韭,向阳遮篱,覆以厚草,晴则晒之。一月芽四五寸,嫩黄可割。腊初再割,则叶绿茎白,味美于秋。”
其子王钟霖作《历下四美蔬咏》,其《春前新韭》曰:
“历下园户冬初培韭,映篱覆草,晒长数寸可割,腊再割,绿叶白茎,为饯岁盘珍。培根覆草,滋壤灌泉,抽簪翠半,销箸牙圆。劳于夏作,剪自春前。”
其品种有梧桐韭、一丈青、三棱箭等。
春前新韭芽嫩味鲜,自是过年的珍馐,何况还是泉水浇灌的美蔬呢。
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
“北园为蔬菜发达之地,溯其起源由来已久,河流交错,水渠普遍,土质黑松,肥料全恃用城中之灰粪,灌溉便利,农民衣食多仰给于此。其他各处亦复不少,西乡大槐树、东乡张马(屯)亦颇著名。”
并称:“韭有春韭、夏韭二种。春韭于二月间先植韭秧于苗床,六月间栽植于本圃,八、九月可割二次,第二年可割五六次,冬日用之最鲜。夏韭系六月种,八月移植,第一年不能收获,第二年可续割七八次。”
过去,济南的菜田主要分布在北园、西郊、东郊及唐王一带,除北园外,始于明末清初的“西郊盖韭”也久负盛名。
“盖韭”是韭菜中的一种,因冬月覆盖草苫而名。风障阳畦的覆盖物经历了草苫、苇绒、玻璃、塑料薄膜四个阶段。
西郊盖韭品高与当地土质、水质有关,它系腊山、峨嵋山清泉水浇灌。
它的当家品种是“三棱箭”,韭叶横断面呈三角形,软化栽培后,香味浓郁,素有“千里香”之美誉。
自古以来,韭菜便可以拌、腌,也能够炒食。
慈禧太后六十诞辰时,衍圣公孔令贻进京祝寿,进贡的一桌早膳中,就有“芽韭炒肉”。
崔义清、崔伯成编著的《鲁菜》所载“清炒乌鱼片”和“炒海肠子”,都是以韭菜作配料。
北京民族饭店编著的《山东名菜五百例》所载“烩海蛎子盖韭”和“盖韭炒桃花骚”,亦是韭菜搭配海鲜。
桃花骚是章鱼中的一种,鱼体较小,肉质较嫩,每年阳历3、4月份桃花盛开时上市,故名桃花骚。章鱼又名八带鱼。
之所以有这样的搭配,是因海鲜之类腥气浓重,唯有韭菜的香辣之气可以压住。
除了上述吃法,韭菜还可以配上绿豆芽、肉丝、细粉丝,做成炸春卷。
实际上,韭菜最多的吃法还是作馅,荤素皆可,生出包子、水饺、馄饨、锅贴、盒子等花样。
梁实秋说到的韭菜篓,就是纯韭菜馅的包子,除了略加虾皮增鲜之外,其他什么配料都不要,调味也只用盐而不用酱油。
可是,要用猪油,否则不够味。
在所有的蔬菜中,韭菜以其独特而芳香的气味独占鳌头。
春初早韭是其向好的极致。
春韭金贵。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韭菜饺子,享受刺激感官的美味,辞旧迎新,作为一年美好的开始。
(壹点号泉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